浙江音樂學院合唱交響音樂會在衢州南宗孔廟上演
東南闕里,三衢儒風。坐落于浙江省西部的衢州,自古以“南孔圣地”而聞名于世。南宋年間,孔子第48代嫡長孫、衍圣公孔端友帶領百余族人,隨高宗來到臨安(今杭州),隨后寓居衢州,并受詔“權以州學為廟”祭祀孔子,從此,衢州逐漸成為孔氏第二大聚居地,正式開創了孔氏南宗。
11月21日晚,浙江音樂學院師生帶著精心創排的合唱交響音樂會走進衢州孔氏家廟,通過創新音樂表現手法重新詮釋南孔文化,讓祭祀古樂再傳新聲,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再添華彩。
“南孔禮樂·孔祥楷先生音樂作品展演”由浙江音樂學院、中共衢州市委宣傳部、衢州孔氏南宗家廟管理委員會主辦,衢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衢州南孔文化發展中心和浙江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管弦系、音樂工程系、音樂教育學院承辦。浙音青年交響樂團和音樂教育學院MTC合唱團在南宗孔廟的山水實景中,展示了孔子第75代嫡長孫孔祥楷原創、浙音教師創新性改編的祭孔音樂,用西洋管弦樂演奏與合唱、吟誦相配合的藝術形式,營造出莊重大氣的藝術氛圍,著力展現中華傳統美學意象。浙江音樂學院黨委書記胡建新,衢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湯飛帆,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朱建華,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徐利水,市政協副主席琚建軍,孔子75代嫡長孫孔祥楷等出席。
湯飛帆市長致辭中表示,孔祥楷先生為南孔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傾注了大量心血,特別是以孔氏南宗與傳統詩詞為題材,創作了很多音樂作品,在浙江音樂學院的支持與幫助下,孔府音樂作品優美動人地演繹詮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這次音樂會是一次南孔文化的盛會,必將以創新生動的形式,促進南孔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使南孔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發揚光大。
這次音樂會以孔氏南宗家廟舉行的祭祀儀式——南孔祭典作為貫穿全場的脈絡。南孔祭典在衢州延續800余年,解放后一度中斷。2004年,由南宗嫡長孫孔祥楷倡議恢復,2011年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為打造“百姓祭孔”“當代人祭孔”特色,“以古人之規矩, 開自己之生面”,南孔祭典大膽革新,將祭祀儀式中的歌舞演出部分剝離,獨立為紀念晚會?紫榭親自創作祭典音樂,將2000多年孔子文化與西方音樂的精髓相結合。音樂會為觀眾先后呈現了“大哉孔子”“南渡風云”“有教無類”“孔洙讓爵”“彥繩復爵”“楷木圣像”“東南闕里”“浩浩中華”8首合唱作品,將孔子思想、南孔歷史、經典典故等融入音樂作品,再現了千年古樂下的祭典場景。最后,音樂會以恢弘壯闊的交響樂《兵車行》《蜀道難》收尾,中國傳統詩篇名作通過西洋管弦音樂和合唱形式重新詮釋,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了鮮明的時代魅力。
“孔祥楷先生譜曲的祭典音樂是一種區別于古代祭樂的新式樂曲,旋律基調更為光明、張揚。而浙音在此基礎上對作品進行藝術上的提升,使作品更具藝術表現力,進一步將儒家文化、祭祀音樂融入現代人特別是年輕人的審美情趣。同時,通過專業化的改編,使南孔祭典音樂從小眾的、僅在祭典現場傳唱的功能性音樂,蛻變為可供專業藝術團體演奏演唱、能夠走進劇場、為更廣泛大眾所欣賞的藝術作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被更多人所接受、所傳頌!闭憬魳穼W院相關負責人表示。
自2004年開始,衢州以南孔祭典為載體,有效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內外的傳播。南孔文化已經成為衢州乃至浙江重要的文化名牌。作為浙江省唯一的音樂高等院校,浙江音樂學院注重挖掘江南文化,將藝術與浙江的特色文化、大美山水有機融合。此次音樂會啟用“江南音詩畫”的概念,將山水實景、南孔文化兩項最具浙江魅力的元素符號,與合唱交響藝術形式創新性融合,對于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禮”城市品牌、推進衢州文旅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展現了浙音在浙江建設“三地一窗口”工作中的文化擔當。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笨鬃娱_創的儒家思想在中國已傳承了2500多年,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一顆最為璀璨的明珠,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也是中華文化在國際社會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之一。此次音樂會對南孔文化的創新性展示,是近年來浙江音樂學院整合優勢資源,解碼文化基因,用藝術形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體現!耙骑L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闭阋魧⒗^續傳承發揚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發揮“樂”的教化作用,使優秀傳統文化浸潤百姓心田,更加彰顯其作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的獨特標識。
中音在線:在線音樂學習門戶